2016-01-17
润滑油信息网
中小规模的渠道经销商企业,在今天普遍处于发展瓶颈期。如何寻找企业下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中华润滑油董事长姚旗先生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写成一组文章,从六个角度加以阐释。本文是其中第六篇。
前几天,一位曾经十分出色的经销商急切地找到我说,近来,他所经销的进口和国产两个知名品牌,销售排名都逐渐落后于同区域商家,今年两个厂家甚至都有放弃他选择新经销商的打算,而几年前他还是这两个品牌的全国金牌经销商,他痛苦地追问我,究竟是哪里出了什么问题?
我详细询问了他公司的经营情况、销售队伍建设情况、销售网络管理现状等,不客气地告诉他,几年前埋下的炸弹现在要响了!我回忆起当初劝说他运用我们推行的管理工具实施管理改善时,他看着那些横七竖八的表格笑眯眯对我说:少来这一套,我这儿不需要这些洋玩意儿,我这些客户就认我这张老脸,我说让他们进货他们就乖乖进货!那时候,他的制胜法宝,就是经常性召集他的二级商客户们聚会喝酒,逢年过节开着车下去给二级商送米送面送猪肉——感情无限贴近,市场超级稳定。
然而,几年过去,与其它经销商相比,这位仁兄的销售服务团队没有建设起来,二级商管理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企业战略目标没有制定出来……销售增长逐渐停滞,面对企业不断提升的增长目标,他逐渐陷于抱怨和怀疑,总是批评厂家急于求成,总是觉得自己的区域比其它区域困难更大,总是认为政策对自己不够倾斜……结果是,厂家在他的市场中逐渐开始增加经销商、缩小他的经销区域,身边过去销量很小的经销商一个个赶上来超过去……
在批发型商业企业中,这种情况极为普遍,很多经销商被厂家淘汰了仍然在一味找客观原因,看不到自身管理滞后的严重问题。
企业管理,是个庞大而复杂的话题,成千上万本书都在讨论各式各样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体系……令人眼花缭乱,对中小商企来说,讲那么复杂的管理命题往往会令他们望而生畏、无所适从,而真正对他们比较实用的,浅表的管理就是制度化和规范化,深层的管理则是通过不断丰富的管理工具、逐渐形成的管理体系,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推动企业持续成长。也就是说,管理工具是建立管理体系和目标管理机制的起点。
管理工具不是什么可怕神秘的东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个软件、一张表单、一份定期总结分析报告……都可能是管理工具。这是我在一家“统一”润滑油总经销商的门市里看到的一个上墙的销售代表拜访客户业绩板(插图后附),是由销售人员每天班前班后自行填写的,表格本身很简单,就是把制定的计划与执行的状态做个记录,贴在墙上,大家一目了然,不需要多高文化程度就能填写,只要坚持填下去,管理效果就会日渐凸显,拜访与业绩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清晰,能够很容易看清每位销售人员的勤奋、规范、方向、效益……销售团队的内部考核会变得公平、公开而公正,激励作用很大。这种管理小工具,通常是厂家提供给经销商、帮助经销商完善销售团队管理、激励与考评的,门槛很低,除了几项关键绩效指标之外,没有复杂的计算公式和高难的写作要求,很容易操作。然而,就是这样一些管理工具,在推行过程中仍然阻力重重、难以坚持贯彻。除了前述满不在乎的情形外,商家还有很多奇怪的心态:
——我的销售人员学历太低,接受这些管理工具十分困难,强制执行会把销售人员吓跑的;
——我的销售团队注重实干,这些形式主义的管理工具会捆住他们的手脚, 让他们不干实事;
——我的销售团队自觉性很强,不需要这些表格来追踪他们每天的行为,那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我的经销区域太大(或太小),这些管理工具对我这里的情况不太适合;
——我们这儿的税务机关查的很紧,要是我的销售数据都真实反映出来,会被罚很多款;
——我的客户数据不宜公开,旁边很多竞争对手都盯着我呢……
说穿了,在管理工具的推行中存在普遍的管理抵触。这种管理抵触,对于那些靠着传统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市场中有一定地位的商家,往往更突出一些,从老板到管理团队都存在不以为然的心态,认为自己原有的那一套方法更加行之有效,即便是迫不得已接受了一些管理工具,也往往是虎头蛇尾,走完过场就慢慢废弃,仍旧我行我素。
必须看到,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正在一步步远去,暴利时代正在无情地与我们告别,我们面对的现代商业竞争模式,正在逐渐向规模化、规范化、协作化、知识化和服务化五个方向迈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逐步适应这五个方向的要求,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管理工具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1、发展规模是企业走向稳定和集约化竞争的重要保障,无论是客户数量、销售额还是管理服务团队人数,只有持续增加才能提升竞争力,大规模发展不仅需要管理体系的支撑,同时需要大量管理工具与之配合,有效运用、不断更新管理工具是大规模发展的必然要求。
2、伴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成熟,企业的盈利模式正在从灵活多变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各种统计分析、考核评价等类型的管理工具对于推动企业规范化起着重要作用。
3、单打独斗、个人智慧式的萌芽期企业成长模式,正在日益被团队协作、科学决策的模式所取代,协作与相互激励,需要有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离不开相应的管理工具来完成。
4、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科技手段的运用成为一种新的知识化竞争力,而科技手段往往是通过管理工具来实现其巨大魅力、完成管理改善和服务改善的。
5、商业企业的最终市场竞争,必然体现为服务竞争,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效果、服务满意度、服务覆盖率等指标,关系着微利时代商家的生死存亡,建立一个面向未来、持续成长的服务体系,一定需要多种管理工具来实施,离开管理工具就谈不上现代服务。
作为管理者,能否熟练运用统计分析类、追踪类、操作类、评估类等各类型管理工具,有效调动管理团队、销售团队、客户群的积极性,形成企业持续发展力,标志着其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我个人的体验,在运用管理工具时,要有一点超前意识,敢于运行一些比自己企业当前水平略高一点、略严苛一点的管理工具——只有按照更优秀的企业模式来要求自己,自己才可能变得那么优秀!
当然,我也注意到,在推行管理工具的过程中,有些厂家忽略了适度管理法则,存在推行管理工具过于严苛的倾向,误认为越严苛越有利于商家尽快提升管理。我见过一个厂家的工作记录考评工具,把销售人员追踪提高到每个工作小时,还有一个工具则通过手机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勾绘了每名销售人员在工作时间的全部行走轨迹,招致销售人员的普遍反感,导致他们丧失主观能动性,觉得自己更像机器,只好疲于应付、想方设法弄虚作假,最终事倍功半,管理工具难以达到管理目的。适度管理法则告诉我们,管理手段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配,要采用“蹦起来、够得着”的管理手段,循序渐进。蹦起来也很难够着的东西,就会让人连蹦起来的愿望都没有了。武侯祠的对联说“不审势则宽严皆误”,这句话要成为管理者的座右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