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4
润滑油信息网
据英国路透社(Reuters)11月13日独家报道:英国石油(BP)正与投资公司Stonepeak就出售其嘉实多(Castrol)润滑油业务进行积极探讨。
若交易达成,估值可能高达80亿至100亿美元。这将是BP为实现其200亿美元资产剥离目标迈出的关键一步。

这并非孤例。放眼望去,石油巨头们都在上演一场轰轰烈烈的“瘦身运动”。
壳牌(Shell):计划出售其在澳大利亚核心液化天然气(LNG)工厂的股权,价值超213亿人民币。同时,其化工部门连续三年亏损,正考虑出售欧美多座化工资产。
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被曝考虑出售其在英国和比利时的重要化工厂,甚至可能直接关停。其在欧洲的巨额投资,终究敌不过结构性劣势。
更有投行人士大胆提议,让BP与壳牌合并,打造一家英国国家石油天然气巨头,以应对寒冬。
这一切看似独立的资产出售,背后是一条清晰的逻辑线:剥离非核心、盈利不佳或与未来战略不协同的业务,回收现金,聚焦核心。
01 润滑油行业“寒冬”
润滑油,这门曾经被视为“现金奶牛”的稳定生意,为何突然成了巨头们急于出手的“包袱”?答案藏在时代剧变的褶皱里。
1. 新能源车的“釜底抽薪”
这是最致命的一击。今年1月,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突破30%,全球电动车保有量预计在2025年达到2亿辆。
这意味着什么?一台电动车所需的润滑油量比燃油车少80%!而且,技术需求彻底变了:从燃油车的“抗高温、抗磨损”,转向电动车的“绝缘、耐高温、热管理”。

润滑油的基本盘正在被加速侵蚀。 巨头们赖以生存的庞大传统市场,每年正以可观的速度萎缩。
2. 中国品牌的“正面冲击”
十年前,中国润滑油市场还是壳牌、美孚、嘉实多的天下。如今,长城、昆仑、龙蟠等中国品牌凭借“国六标准机油”等技术升级和成本优势,强势逆袭。
更可怕的是,中国品牌已经开始“换赛道”竞争。例如,龙蟠科技直接切入“氢燃料热管理液”等新兴领域。
当技术差距被抹平,供应链优势显现,国际巨头在传统市场的护城河正被快速填平。
3. 价格战与需求下滑的“雪上加霜”
市场竞争白热化,价格战愈演愈烈。今年“双11”,线上甚至出现了160元左右4L的美孚壳牌机油保养套餐的历史低价,利润薄如刀片。
宏观数据更为冰冷:10月,中国润滑油产量环比下跌6.5%。欧洲市场更甚,基础油价格因需求暴跌持续下滑,部分调和厂停工待料。欧洲制造业PMI连续18个月低于荣枯线,燃油车销量跌至30年最低点。
成本高企,需求萎靡,利润锐减。这门生意曾经的“稳定现金流”光环,正在迅速暗淡。
02 润滑油还是好生意吗?
面对这样的局面,估计会有一些老板不禁要问:润滑油,难道已经是一门夕阳生意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没有夕阳的行业,只有夕阳的企业和思维。变的不是需求本身,而是生意的逻辑。
1. 从“通用品”到“专用品”
燃油车润滑油市场会萎缩,但不会消失。它会走向高端化、长换油周期,成为“小众但利润更优”的市场。
同时,电动车、氢能源车等新兴领域,对电池冷却液、驱动电机轴承润滑脂、专用变速箱油等提出了全新的、定制化的高性能需求。
这不再是简单的“换油”,而是整车热管理系统的深度服务。
2.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
未来的赢家,绝不是只会卖机油的经销商/门店。单纯赚取产品差价的时代即将结束。
机会在于,经销商能否成为赋能门店销售增长的服务商,能否最大可能得降本增效,提升配送效率。而门店通过打价格战的思路已被证明走不通,专注于提升标准化服务,提升车主情绪价值将成为主要增长方式。
3. 行业洗牌,价值重构
巨头的退出,恰恰为有实力的区域品牌和技术领先者留下了空间。行业整合加速,小品牌被并购,而能够深耕细分市场(如冷链物流、工程机械专用油)或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结语:
润滑油纷纷巨头“瘦身”,它告诉我们:时代的车轮碾过,不会特别眷顾任何曾经的巨人。
对于后市场的每一位玩家而言,这既是严峻的挑战,更是重塑格局的机遇。
是继续在红海里血拼价格,还是提前布局,转型为能够整合供应链、吃透技术、提供深度服务的“行业服务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