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通知,自11月1日零时起,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各提高500元。在物价上涨的社会背景下,此次调价幅度又创造了历年之最,这个通知使得成品油油价及其定价机制改革再度引发了社会关注。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刘振秋在接受专访时说,这次成品油价格的调整主要是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近两个月以来,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加速上升,9月13日和10月25日分别突破了每桶80美元和90美元,日前直逼100美元大关。对此,稍微关注国际市场油价的人们都能理解。不过,国际油价上升不是导致成品油油价提升的全部因素,存疑多年但至今仍未解答的问题是:国内石油市场的垄断状态是否挟持了油价提升?
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因为“油价倒挂”一直是国家提高油价的理由之一,这次也不例外。正如刘振秋所言,这次成品油价格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炼油企业成品油价格大幅度低于原油价格的矛盾,改变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局面,鼓励企业充分利用炼油能力,保障市场供应。所谓“油价倒挂”,是指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涨幅跟不上国际原油价格的涨幅,造成炼油和销售企业亏损,使得这些企业的生产积极性降低,甚至有时候会半停产或停产。显然,这会导致成品油供应紧张,使得部分加油站无油可加,从而影响到社会稳定。
但问题是,目前的国内石油市场是一个高度垄断的石油市场,中石油和中石化都集采、购、炼、售业务于一身。公众的疑问在于,两大石油巨头每年上千亿元的利润难道还不足以冲抵其炼油亏损?何况,为弥补炼油亏损,2005年和2006年,财政部分别给予中石化100亿和50亿的补贴。不仅如此,公众的疑问还在于,石油巨头自己生产原油用于出口赚取差价的同时,却进口高价原油用于加工,鉴于国内成品油价格受到管制的情况,不可能不产生亏损。于是,这造成了油价提升消费者买单和炼油亏损财政部分买单(最终仍是消费者买单)的双重局面。这样的情况无法不让公众产生垄断是否导致了油价提升的疑惑,而且对财政买单的做法也有不理解的地方。
改革开放进行到今天,利益分化已经是既成事实,部分利益集团因其位置显赫,对权力部门的公关能力很强,对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去年商务部《成品油市场管理暂行办法》的修订稿中的高准入门槛,对现有石油巨头的影响甚小,对民营油气企业的影响甚大,搞得黑龙江、河北、新疆3家地方石油商会与7家民营油气企业联名上书商务部,恳请对油气流通领域的准入政策进行调整。否则,他们将从此退出这一行业。上述做法固然极端,却反映出了垄断下的高门槛,延缓了竞争状态的早日出现。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垄断企业对成品油价格提升产生直接影响,却挡不住公众对此抱有想象。原因很简单,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知晓其中的环节,但却能够推导出其中的逻辑。从已经发生的细节来看,作为成品油供应主渠道的中石油和中石化,其部分分公司在提价之前囤油不发或有价无货,而且不再顾及民营加油站的油源,这些都在客观上形成了对提价的“逼宫”。还有,11月1日成品油开始提价,11月5日的中石油回归A股市场,开盘开出了超出所有机构预期的48.6元高价,这两个接踵相随的时间也颇值得让人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