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已经完美落幕,围绕着这场体育盛事展开营销的公司开始回头总结得失。奥运会绝不是一场单纯的体育盛事,更是一场商业大戏。锣声响起,来自全球的企业纷纷登台亮相,而大幕落下观众散去,这场“昂贵的表演”效果如何?跨国巨头能否植根本土?民族品牌能否以此为契机推进国际化战略?值得期许。
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集体登上国际顶级体育赛事的舞台,进行品牌营销。拥有丰富营销经验的跨国巨头指向明确,获取订单抢夺市场份额;央企高擎“责任”大旗,在品牌宣传的同时,将经济利益放在次要位置;本土民族品牌虽略显稚嫩,但同样可圈可点。三股力量各自为战,为奥运盛典增辉不少。
谁是奥运营销的最大赢家,从参与的角度而言,每家企业都是英雄,特别是中国本土企业的表现,如同参赛的中国运动员一样,让人击节赞叹!
本期产经纵深对奥运营销进行全景式展示,剖析经验得失,以启迪后者。这或许是中国企业赞助大型体育赛事的发端,后奥运时代,体育营销还将延续,品牌推广仍将进行,全球化战略还将推进,中国企业的“奥运大戏”才刚刚上演。
[ 因为角色的不同,奥运赞助商营销本身无优劣之分。央企不刻意在这个举国同庆的时刻追求经济利益,它们看重的是更大的社会责任;跨国企业的谋略更为鲜明直接:奥运所驱动的利润增长 ]
北京奥运会的空前成功,令人回想起来依然心潮澎湃。对在奥运会上掏钱买席位的赞助商们而言,这场盛事也会给许多企业以商业利益的最大释放,且这种释放在奥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延续。
如果做一个小小的调查,21家北京奥运全球合作伙伴和合作伙伴中,你是会更容易记住可口可乐、松下、柯达、GE、三星、强生,还是会第一时间联想到国家电网、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国航的名字呢?你是否会知道,阿迪达斯并不是全球12家的TOP赞助商之一?答案自在人们心中。
央企,跨国公司的两强阵容,组成了两大主流赞助阵营。根据北京奥组委高级顾问魏纪中的说法,奥运所有软性费用达到22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赞助。
为北京奥运出钱出力的央企赞助商们,几乎清一色地出现在《财富》500强榜单上。较之跨国企业,央企的内敛与沉稳,在奥运赞助上更强调自身的责任和服务意识,也造就了其后在奥运营销上保守和最后发力的格局;而跨国公司狂轰滥炸式、撒网式及周密的宣传策略,恰好与央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定位不同
央企在赞助中所打出的谨慎牌,和跨国公司全方位的营销战略,与两类公司赞助时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央企并不期望在这场奥运中获得更多的营收,尽管受关注的程度会因赞助商这个名头而提高,但企业不会计算,在奥运上卖了多少油,输送了多少电力,中国移动也不太会细心到自己在这次奥运中进账了多少电话费。
百年奥运固然重要,但其对举办地和举办国的意义,在央企心目中或许是更有分量的。如果不是在中国,不是在北京,央企或许不会在自己的账本上划出巨资,也不会派遣众多人力,加入到这场世界级比赛的赞助之中来。
没有电力供应的稳定,没有石油天然气的充足提供,没有中国移动在技术上的反复演练,没有国航在飞机调度上的周密安排,即便奥运场馆内外人气再旺,那震动世界、精妙绝伦的开幕式恐怕也会大打折扣,博尔特可能会很意外地在比赛前还没办理好转机手续,在华运动员们也很难享受到美味的餐饮。
但是,“将钱币扔下河里,也要听到响声”的跨国公司们,赞助奥运的理念是从奥运会中获得更多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收入这点上出发的。所以,三星、可口可乐和GE不仅出现在雅典奥运会的TOP赞助商行列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