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开启的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下称“车购税”)免征政策,将在2025年底正式画上句号。
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车购置将恢复征收车购税,但并非回到全额征税模式——根据2023年财政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下称《公告》),2026年至2027年期间,新能源汽车车购税将按“减半征收”执行,且每辆新能源乘用车的减税额设置1.5万元上限。
这一政策调整近期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相关话题一度登上热搜。
从政策细节来看,当前车购税基准税率为10%,“减半征收”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实际适用税率降至5%,但1.5万元的减免限额划定了优惠边界。车辆购置税的计税基数为购车人向销售方支付的全部款项(不含增值税部分),据此计算,当购车价款(不含增值税)为30万元时,按5%税率计算的税额恰好为1.5万元,这也意味着:2026-2027年购置30万元及以下的新能源汽车,可直接按5%税率缴纳车购税,享受足额减半优惠;若购车价款(不含增值税)超过30万元,需按“基准税额(价款×10%)减去1.5万元”计算应缴税额。例如,消费者购置一辆不含增值税价款为5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应缴车购税为50万元×10% - 1.5万元 = 3.5万元。
《公告》设置1.5万元减免限额的背后,是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分化现状的考量。随着产业发展,市场中已出现价位超百万元的豪华新能源车型,若不加以限制,高额税收优惠可能向高端市场倾斜,挤占普通消费群体的优惠资源。财政部相关负责人此前解读时明确,此举旨在避免豪华新能源车过度占用优惠额度,保障政策普惠性,体现税收公平原则。
从产业发展逻辑来看,此次政策调整也是新能源汽车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重要一步。此前多年,财政补贴、车购税全免等政策为新能源车产业初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今,产业规模已显著扩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7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823.2万辆、822万辆,同比增幅均超38%(39.2%、38.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已升至45%。在此背景下,逐步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企业摆脱对政策的依赖,通过技术创新、成本控制提升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市场化自主运行,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消费者而言,2026年起的政策虽结束了“全免”福利,但“减半+限额”的优惠仍能降低购车成本;对于行业而言,政策的梯度退出既保留了过渡性支持,也为市场竞争划定了更公平的规则,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更成熟、更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