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商成新能源领域网红 深受资本宠爱

 2016-07-26  润滑油信息网
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车市毫无悬念一路高歌。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17.7万辆和17.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达125%和126.9%。相信未来我们还经常会喜迎新能源车市销量大涨。而新能源市场的繁荣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上下游优质的零部件厂家也深...
  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车市毫无悬念一路高歌。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17.7万辆和17.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达125%和126.9%。相信未来我们还经常会喜迎新能源车市销量大涨。

  而新能源市场的繁荣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上下游优质的零部件厂家也深受资本宠爱。比如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亿利达并购铁城信息,中国宝安并购友诚科技,甚至还有公司成立了新能源并购基金。可以说,伴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关联的零部件厂家成为大家眼中的“网红”。并购整合成为上市公司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方式。

  那么,各路资本纷纷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厂家抛出橄榄枝,它们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土豪纷纷向汽车零部件厂商抛出橄榄枝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7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9.2万辆和1283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6.5%和8.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17.7万辆和17.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达125%和126.9%。

  新能源市场如此红火,必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一起飞。

  从2月22日起一直停牌的格力电器,近日公布了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新进展。公告称,格力电器拟向银隆新能源的全体股东发行股份收购其持有的银隆新能源合计100%股权。根据银隆新能源官方介绍,其致力于打造以锂电池材料为核心,以锂电池、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整车制造、智能电网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新能源闭合式循环产业链。

  对于收购银隆新能源一事,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曾回应称,“格力收购新能源企业,真的要开始造汽车了。”毫无疑问,公告是对这个消息的进一步确认。对手里握着大把钱,但对没有造车经验的格力来说,直接收购一个优质的新能源零部件企业,是进入新能源市场的一大捷径。而手中握着格力电器的投资者,已经开始数钱了。

  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前景实在太诱人。因此还有公司成立了新能源并购基金。凯龙股份7月6日晚间发布公告,公司拟与富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农谷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深圳国安精密机电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富鼎凯龙新能源汽车产业(荆门)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暂定名)。基金采用有限合伙企业形式,总规模为10亿元,该基金主要投资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项目,重点投资于具有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并可实现产业化的项目。

     并购成发展壮大的捷径

  对于原本像格力一样没有造车经验、希望进军新能源市场的上市公司来说,并购就是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方式。与优质新能源零部件公司抱团作战,打造一个具有特色的新能源产业链,被很多公司认为是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一种方式。亿利达并购铁城信息、中国宝安并购友诚科技等案例就很具代表性。

  中国宝安20日发布公告称,以人民币2.7亿元收购张家港友诚科技机电有限公司68%的股权,以进一步完善新能源产业链。据悉,友诚科技是新能源汽车充电连接器的龙头企业,是国内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和充电桩领域上市公司的重要配套供应商。

  亿利达近日发布公告称,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收购铁城信息全体股东所持有的铁城信息100%的股权,初步作价6.25亿元。根据公开资料,铁城信息主要产品包括车载充电器、直流转换器、电池容量显示仪表等软硬件,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以及电力通讯铁路系统等行业和领域。

  中国宝安解释了并购的原因,希望借此达到控股经营友诚科技,可实现在新能源充电关键配套设施的市场资源积累和技术储备,与宝安集团现有的电池材料、电机、动力电池测控系统以及军民用电源等产业可形成有效互补,从而更加完善在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的战略布局。

  亿利达的情况也类似。可以说,这是各路资本选择与新能源零部件厂商“在一起”的一大原因。

  如果并购能进一步拓宽上市公司的经营领域,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那是双赢的结局。但目前中国资本市场讲故事、ppt造车的风气甚浓,并购有着一窝蜂上的特征,很多公司原本的资源并不具备跟新能源产业链整合、匹配的可能性。并购之后,公司如何实现内在增长性?在这方面,O2O洗车行业已经提供了很多惨败的教训,希望新能源产业链不要发生这样的悲剧。

(来源:盖世汽车网|0)
    Tags: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润滑油信息网微信公众号(sinolub)
润滑油信息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审核通过可见)

评论记录:

暂无评论——欢迎您的点评!
声明:凡标明“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润滑油信息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润滑油信息网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Copyright © 2005-2025 Sinol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