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沦为“死亡气囊” “日本制造”跌落神坛

 2016-07-26  润滑油信息网
近日,因安全气囊存在隐患而广受关注的日本高田公司被曝篡改测试数据,成为继三菱等日本车企篡改燃效数据之后的又一日本制造业造假丑闻。无论是作为日本支柱行业的汽车业,还是曾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家电业,或是建筑、钢铁等助推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行业,...
  近日,因安全气囊存在隐患而广受关注的日本高田公司被曝篡改测试数据,成为继三菱等日本车企篡改燃效数据之后的又一日本制造业造假丑闻。

  无论是作为日本支柱行业的汽车业,还是曾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家电业,或是建筑、钢铁等助推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行业,日本制造业部门近年来频现各类违规、造假丑闻或缺陷问题,遭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质疑。

  安全气囊沦为“死亡气囊”

  汽车安全气囊的作用,应该是在汽车发生事故时,最大程度保护乘客的生命安全。但现在,却出现了一款在过去10年间造成超过百人死伤的“死亡气囊”。如此“夺命杀手”的生产者,便是日本高田公司。截至目前,因搭载高田安全气囊而在全球范围内召回的汽车数量已达到历史最高,影响范围也最为广泛。

  事件起源于2008年,日本本田汽车作为第一家召回搭载有高田安全气囊的车企,首轮召回数目仅为4000辆左右。但就在召回半年后,美国一名18岁女孩在一次撞车事故中,因安全气囊弹出后所迸发的金属片划破颈部动脉而死亡,引起全球关注。此后,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陆续收到举报,称部分车型载有的高田安全气囊在弹出时会迸发金属碎片。对此,本田宣布扩大召回规模至超过50万辆,自此拉开汽车召回事件的序幕。

  由于高田是日本最主要的安全气囊生产商,客户包括几乎所有日系汽车,加之其通过在德国的分公司向通用、宝马等国际品牌供货,高田气囊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约20%。这也使得由高田问题气囊引起的全球范围内汽车召回事件持续发酵,召回市场包括日本本土、北美、欧洲及中国等,召回规模也不断扩大。

  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表示,到2019年,高田公司将在美国市场召回近7000万个问题安全气囊,是美国历史上召回规模最大、最复杂的汽车安全召回事件。

  然而,高田问题气囊事件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从质量问题进一步演变成了造假丑闻。7月19日,第三方“问题气囊联合调查组”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田安全气囊在测试中存在数据操控和篡改的问题,在质量监测环节,高田公司的工程师故意去掉了部分测试数据,以取得“理想”的测试报告。

  问题气囊事件让高田的企业形象荡然无存。虽然丰田、本田等日系汽车制造商短期内因技术等问题无法弃用高田,但很多欧美品牌已经丧失对高田的信任,转用其他品牌安全气囊。重压之下,高田出现巨额亏损。根据财报,截至今年3月的2015财年,高田净亏损达131亿日元(约合1.2亿美元),这也是该公司在过去四个财年中第三次出现亏损。

  轻型汽车节省油耗

  省油一直是日系汽车的一大卖点。然而近几个月来,三菱、铃木等日本汽车厂商相继曝出燃油效率数据造假,惊动全球市场。

  4月20日,三菱汽车社长相川哲郎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认在四款轻型汽车的燃油效率测试中存在违规操作,以美化排放水平,涉及车辆超过60万辆。据媒体披露,为获得更高的燃油效率,三菱涉嫌在设定轮胎负荷值时作弊,以获得相关燃效认证。而存在违规操作的汽车若接受正规测试,预计油耗将较目前水平增加5%至10%。

  5月18日,日本第二大轻型汽车生产商铃木汽车也承认其在本土销售的16款车型存在燃效数据造假,涉及车辆总数超过210万辆。

  本来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企业和品牌,目前却伤痕累累,深陷危机。其实,早在2000年和2004年,三菱就曾两次因隐瞒车辆缺陷记录和客户投诉信息被曝光。在长达数十年间,三菱未向日本国土交通省报告汽车安全隐患问题,造成多人伤亡,受到广泛关注和批评。但此后,三菱并没有吸取教训,在一次又一次的丑闻冲击下,发展至如今濒临破产的困境。

  有分析人士认为,低油耗、低价格战略加剧了日本轻型汽车市场的竞争,迫使多家汽车公司在燃效数据和测试方法上铤而走险,最终演变成无视消费者的市场份额争夺战,是发生上述数据造假丑闻的最根本原因。

  《读卖新闻》在社论中指出,在竞争对手采用正规方法进行行驶测试时,铃木汽车却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燃效数据,这种做法有失公平。像铃木汽车这种优先公司利益、轻视法令的做法应及早扼杀,否则在行车安全上也恐将同样出现违规现象,威胁消费者生命安全。

(来源:新华通讯社|0)
    Tags: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润滑油信息网微信公众号(sinolub)
润滑油信息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审核通过可见)

评论记录:

暂无评论——欢迎您的点评!
声明:凡标明“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润滑油信息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润滑油信息网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Copyright © 2005-2025 Sinol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