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不断攀升 发改委称将适当提价

 2016-03-21  润滑油信息网
天然气价有望赶超油价?消费量不断攀升,国内价不及进口价的三分之一关注资源类产品价格在燃油价格及电价上涨之后,坊间有种说法:天然气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提价的资源类产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近日表示,为鼓励节约能源,将择机适当提高天然气价格。这更加强...

  天然气价有望赶超油价?

  消费量不断攀升,国内价不及进口价的三分之一

  关注资源类产品价格

  在燃油价格及电价上涨之后,坊间有种说法:天然气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提价的资源类产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近日表示,为鼓励节约能源,将择机适当提高天然气价格。这更加强化了市场对天然气提价的预期。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预测,天然气价格可能会在不久后赶超油价。

  天然气调价势在必行

  国际油价“高烧”一度带动天然气联袂涨价,但后者涨幅相对较低。如今,随着国际油价回落,价格将走向何方?

  “天然气价改严重滞后,调整势在必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支撑天然气价格上涨的主要基础在于消费量不断攀升。

  资料显示,去年,我国天然气产量达到693亿立方米。尽管如此,国内天然气资源的紧缺促使政府在天然气进口方面加大力度。中石油分管天然气业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为保‘绿色奥运’,北京用气量约增加五成,而随着冬天的临近,各地缺气现象将更加严重。为此,一些地方会在冬天到来之前陆续召开天然气涨价的听证会。”

  据了解,目前国内天然气价格不到液化天然气进口现货价格的三分之一。因受政府管制,过去3年,天然气进口价格已上涨两次。但在中国社科院财政与经济贸易研究所研究员温桂芳看来,“这还远低于石油的价格,天然气价改依然是有必要的。”他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说,“国内外市场天然气价差很大,尽管不会像油价那样剧烈波动,但天然气价格总体还是会缓慢上升。”

  市场反应平静

  尽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有“将择机适当提高天然气价格”的说法,但北京市天然气公司的多位工作人员均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没有听说天然气要提价的消息。”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红领巾公园附近的业主王艳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只听说水电要涨价,可没听说燃气要涨价。”

  对此,周大地等多位专家分析,这主要是因天然气在整个能源中占的比重小——大约20%。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童莉霞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天然气过去都是合同定价,国内市场价格也没有完全放开,这方面的研究和呼声自然比较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宪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比起石油,天然气进口比较少,合同签约时间比较长,价格受市场影响小,价改受关注程度相对低。”

  温桂芳认为,油气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油贵天然气便宜,消费自然转向天然气,未来这种优质能源将会供不应求。

  最早在今年9月提价?

  多个国家的能源部长和业内专家近期纷纷预测,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热度的不断上升,一度比原油便宜40%的天然气价格未来或将赶超油价。据美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北京办事处主任约翰·哈里斯近日预测,受多数新项目延期和印尼、埃及等国限制出口等诸多因素影响,亚洲液化天然气价格今年可能会上涨80%。

  我国目前在俄罗斯、也门和印度尼西亚兴建的几家液化天然气工厂生产能力共计约2400万吨,原计划今年下半年投产,但都已推迟到明年以后。

  “作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由于热值高,在消费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师牛犁说,天然气生命周期正处于上升过程,但目前其价格不能反映资源稀缺和环境成本,国内天然气需求出现爆炸式增长背后,低效消费情况严重。

  如果不理顺天然气价格,就无法促进有效用气,优化用气结构,促进天然气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证国内天然气市场供应。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天然气利用政策》已于2007年8月颁布实施,有关价格改革的方方面面似乎都已提到,但问题是,改革需要多长时间?

  有分析认为,中国可能最早在今年9月提高天然气价格,作为能源价格正常化的最新行动,它必须在增加长期供应和减少短期需求间寻求平衡。

(来源:本站)
    Tags: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润滑油信息网微信公众号(sinolub)
润滑油信息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审核通过可见)

评论记录:

暂无评论——欢迎您的点评!
声明:凡标明“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润滑油信息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润滑油信息网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Copyright © 2005-2025 Sinol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