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消费结构随需求日趋优

 2016-03-21  润滑油信息网
2006年时已过半,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依然是油价。石油价格的上扬使得许多相关行业特别是能源行业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润滑油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受油价上调影响,先是基础油供应吃紧,接着油品消费税征收,使得润滑油市场波纹涟涟。国内润滑...

     2006年时已过半,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依然是油价。石油价格的上扬使得许多相关行业特别是能源行业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润滑油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受油价上调影响,先是基础油供应吃紧,接着油品消费税征收,使得润滑油市场波纹涟涟。国内润滑油市场在这一系列变化中稳步调整消费结构,逐渐走向成熟。  高中低档油品和谐共存,润滑油档次稳步提升  目前,国内市场润滑油使用水平参差不齐。油价上调后,很多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不少人选择使用低档润滑油。而从我国发动机油的发展来看,高、中、低档将长期并存。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制定新规格的同时,旧规格废止较慢,如2004年制定SJ和CF-4标准时,才考虑废止SC、SD规格。随着强制性排放法规的实施和新型发动机的引进,发动机油规格的升级加快。   业内人士介绍,我国车用润滑油需求正在逐渐进入快速增长期。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我国润滑油表观消费量为102.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3.5%。考虑到今年油价的影响,国内润滑油整体库存水平应低于去年同期,润滑油实际消费量增长幅度应略高于3.5%。由此可见,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国内润滑油消费需求还在持续增长中。   但是,高、中、低档发动机的存在直接决定了高中低档车用润滑油消费的长期需求。因此,润滑油生产消费过程中,厂商及销售商还应正视市场需求,重视三档润滑油品的和谐共存,切忌盲目追求升级换代,应该按照市场需求适当调节与消费引导。   基础油供应吃紧,消费税开征推动资源调控日益强化   夏季来临,又将进入润滑油需求旺季,基础油需求看涨,基础油供应偏紧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同时,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炼厂生产成本加大,其供应润滑油公司的结算价格再次上调应在情理之中。   今年四五月份,进口、国产基础油价格继续攀升,“五一”过后,迎接人们的是润滑油市场的新一轮价格上调。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自5月1日起上调了工业油包装产品及部分散装油的价格;中国石化也于5月8日上调了基础油销售价格。与此同时,发改委也已批准了成品油市场分次涨价。两大集团对基础油的控制有利于将资源进行更为有效的配置,竞争力弱的劣质小品牌逐渐被淘汰,重新洗牌后的润滑油市场布局将更加接近国际成熟市场状况,布局日趋合理。   近期增列成品油消费税,是市场上的一个讨论热点。现行消费税对石油制品有汽油和柴油两个税目,此次对航空煤油、石脑油、溶剂油、润滑油、燃料油开始征税。由于石脑油、溶剂油、燃料油大多被用于工业原料和燃料,航空煤油暂缓征收消费税,本次增列成品油税目给普通消费者影响最大的就是润滑油这个子税目。润滑油具体税率为,比照汽油,税率(税额)每升0.20元,考虑到当前国际市场原油和成品油价格上涨较快,经国务院批准,政策出台时先按应纳税额的30%征收。   业内人士称,增列成品油消费税目将引导资源优化利用,至于这些油品的价格是否会因征收消费税而上调,还有待观察。但可以预见,增列润滑油子税目将促进中国市场润滑油使用水平的提高,使其迅速从资源应用型转向技术应用型,促进石油资源的优化利用。   消费结构随市场需求日趋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燃油税是一个促使节约用油的最有效、最公平的杠杆。欧洲、日本等国采取的高燃油税政策,不仅有效节约石油资源、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数据显示,我国燃料经济性水平比欧洲低10%至15%,比美国低5%至20%,比日本低20%至25%。增列润滑油消费税目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低档润滑油的生产成本,缩小这些企业的生存空间。有实力的企业将转产高档即技术含量高、用油期长的润滑油产品。这必然加速中国润滑油市场走向高端。这个税额对高档产品的价格影响很小。增税后,这些企业有可能选择两条路:一是调整价格,二是转产档次较高的产品。   基础油供应控制和增列成品油消费税目都将引导资源优化利用,辅助推动了资源控制与节能的步伐,导致资源浪费的劣质产品及生产企业退出舞台,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不再盲目追求高端而导致浪费。随着各国对乘用车的排放限制日益严格,高功率、低消耗、低排放成为世界汽车发展趋势。世界车用油发展趋势与汽车日益同步,侧重于环保与节能性的提高。

(来源:本站)
    Tags: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润滑油信息网微信公众号(sinolub)
润滑油信息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审核通过可见)

评论记录:

暂无评论——欢迎您的点评!
声明:凡标明“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润滑油信息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润滑油信息网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Copyright © 2005-2025 Sinol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