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气囊:需求增长快 外资品牌占优

 2016-01-17  润滑油信息网
据统计,2006年我国汽车产量为728万辆,同比增长27%。我国汽车业的再次高速发展,带动我国汽车安全气囊市场需求持续大幅增长。 市场容量继续增长竞争格局仍未改观 奥尔威咨询认为,我国汽车安全气囊的市场容量增长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一是法规...

    据统计,2006年我国汽车产量为728万辆,同比增长27%。我国汽车业的再次高速发展,带动我国汽车安全气囊市场需求持续大幅增长。

  市场容量继续增长 竞争格局仍未改观

  奥尔威咨询认为,我国汽车安全气囊的市场容量增长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一是法规强制安装因素;二是汽车产量;三是匹配安全气囊的车型数量;四是平均每辆车应用安全气囊的数量。

  目前我国安全气囊市场正处于普及应用的成长期,政策法规和汽车产量这两个因素起着主导作用。1999年10月我国发布《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和2006年7月实施的《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法规》,都对我国汽车安全气囊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汽车产量方面,2000年我国汽车产量仅为207万辆,到2006年迅速增长到728万辆,年均增长率达23.3%,汽车产量的急剧增加直接扩大了我国汽车安全气囊的市场容量。据奥尔威咨询统计,2006年我国汽车安全市场需求容量为777万个,比2004年几乎翻了一番。今年1-5月,我国汽车产量为367.59万辆,同比增长25.77%,其中乘用车产量261.77万辆,同比增长20.11%。按此增速计算,2007年,我国汽车安全气囊市场需求容量将超过900万个。

  我国汽车安全气囊市场需求容量的快速增长并没有改变外资品牌占据绝对配套优势的竞争格局。目前,国内有将近20家左右的安全气囊生产厂家,由Autoliv、Takata、Plast、Delphi、TRW等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企业仍然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以东方久乐、锦恒、和昌、比亚迪、太航常青等为代表的国产品牌企业虽然所配套的中低端经济型轿车的产量比重在近年有所上升,但由于中低端经济型轿车安全气囊的标配数量不多,其中选装或者不装的车型比例较大,所以我国汽车产量的增加并未提升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在我国汽车安全气囊市场,国产品牌仍然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安全气囊虽然具有技术要求高、投资大、风险高等特点,但中国汽车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仍吸引着国内外企业进入我国汽车安全气囊市场。去年10月,深圳市诗安特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与合肥包河工业区有限公司双方共同出资注册5000万元,成立合肥华荣汽车安全气囊有限公司,生产智能型汽车安全气囊系统。该公司拟投资2亿元,2008年9月实现投产,预计年产值达4亿元。今年4月,日本芦森工业株式会社总投资17亿日元设立的芦森科技(无锡)有限公司举行开业仪式,批量生产安全气囊,为中国合资车型配套。

  平均安装个数下降 经济型轿车潜力大

  我国汽车安全气囊的市场需求容量近年来在高速增长,但平均每辆车应用安全气囊的数量却有所减少。2004年奥尔威咨询统计了234.8万辆乘用车,应用安全气囊的数量是391万个,平均每辆车应用1.67个;2006年奥尔威咨询统计了556万辆乘用车,应用安全气囊的数量是777万个,平均每辆车应用1.39个。2006年与2004年相比,平均每辆车安全气囊的应用数量反而减少了16.8%。

  我国汽车安全气囊市场之所以出现“总量上升、个量下降”的现象,与我国经济型轿车产量在近年的比重上升有关。据奥尔威咨询粗略统计了我国生产经济型轿车的主要企业天津一汽夏利、奇瑞、浙江吉利、重庆长安铃木等8家企业2004年和2006年的产量,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上述8家企业汽车产量合计为49.2万辆,占基本型乘用车总量的22.1%;2006年,这8家企业的产量合计为103.3万辆,占基本型乘用车总量的26.7%。从总的方面看,我国“排量≤1.6L基本型乘用车”产量占全国基本型乘用车产量的比重,2004年为52.9%,2006年为62.7%,两年间上升了将近10个百分点。

由于我国经济型轿车市场价格竞争激烈,厂家对标配安全气囊这种成本比重高的零部件态度谨慎,一些价格非常低的车型多数不装安全气囊或者选装安全气囊,即使是标配,也以标配1个安全气囊的车型占了大多数。由此可见,2004年后,随着我国不带安全气囊或者安装气囊数量不多的经济型轿车比重的增加,结果导致了我国平均每辆车应用安全气囊数量的减少。

  目前我国经济型轿车安全气囊安装比率不高,经济型轿车需求规模在不断扩大,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我国汽车安全气囊市场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

(来源:本站)
    Tags: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润滑油信息网微信公众号(sinolub)
润滑油信息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审核通过可见)

评论记录:

暂无评论——欢迎您的点评!
声明:凡标明“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润滑油信息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润滑油信息网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Copyright © 2005-2025 Sinol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