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篇
汽车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国汽车企业如果想走出国门,必须先做强国内。我国汽车企业应该借鉴跨国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的成功经验,联合起来发展。惟有如此,中国汽车企业才能尽快强大起来,为走国际化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日前,据从有关部门获悉,2006年我国汽车销量突破720万辆,同比增长25%。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有关专家预测,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导引下,2007年我国汽车总销量可望突破800万辆,其中,乘用车(不包括微型客车)总销量将超过480万辆。
随着本土汽车市场规模的不断拓展,我国汽车企业也被推到了国际竞争的风口浪尖。然而,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汽车企业,无论从技术、经验,还是从管理、服务等方面,都难以与跨国汽车企业相抗衡,更何况现代汽车商业语言和游戏规则都出自欧美等汽车业发达国家。处于如此不利境地的中国汽车企业该如何发展?
国际化是必由之路
中国汽车市场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势必成为全球汽车企业争夺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汽车企业即使不“走出去”,也要面临包括戴-克、大众、福特、通用、丰田、标志-雪铁龙六大跨国汽车企业在内的全球汽车企业的竞争。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康荣平认为,中国汽车企业除了走国际化道路之外,别无他选。
遍观国外基业长青的汽车企业,几乎都是国际化经营的典范。在全球经济已经高度融合、高度联系和高度协同的今天,一个国家的产业除了要积极主动地适应这种环境外,还要努力成为其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因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它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就不会有地位,也不会有作为,甚至还会有生存问题。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如果不坚定地“走出去”、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那么迟早会面临生存危机。
因此,康荣平表示,我国汽车业国际化这条路一定要走。今天不走,明天也要走。
外强需内盛
业内人士认为,现阶段我国汽车企业数量多而规模小的实际情况,极大地阻碍了其国际化的进程。中国虽然有100多家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但其年总产量却仅相当于一家大的国际汽车企业的年产量。依据国际经验,一个汽车企业年产量超过30万辆时才具有市场竞争力,而我国汽车企业中年产量达到30万辆的屈指可数。虽然近年我国整车出口企业的数量急剧上升,2006年达到1175家,但其中一年只出口1辆汽车的企业竟有204家。
“汽车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国汽车企业如果想走出国门,必须先做强国内。”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绍明表示。国际汽车企业进军中国只是其国际化的一个延伸,这些企业大多是其本国或本区域市场上的领导者。如通用占据了北美区域市场26%的份额,丰田在日本市场上占据的份额则高达44%。因此,国际化的实质就是国内成功管理能力在国际上的复制,如果国内不成功,在国外做强也就是一句空话。
汽车业是一个极具规模化特征的产业,而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又是以有足够竞争力的企业出现为前提的。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指出,我国汽车企业应该借鉴跨国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的成功经验,联合起来发展。“惟有如此,中国汽车企业才能尽快强大起来,为走国际化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主品牌是关键
在谈到我国汽车企业的国际化问题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表示,走国际化道路的关键要素是要有自主创新能力,要有实物载体,即自己的品牌。
跨国汽车企业之所以能有今天的业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如福特的陆虎、宝马的MINI和劳斯莱斯以及大众的宾利等。
华晨汽车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汽车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首先要进行技术创新,打造高质量产品。目前华晨汽车已拥有了金杯、中华两大自主品牌,其中,中华轿车2006年已经成为高起点自主品牌中销量最大的汽车品牌。
天津一汽相关负责人则表示,自主品牌的创建绝对不只是简单地高质量产品,企业的营销管理、售后服务等同样在竞争中起到关键作用。从2006年起,天津一汽多次举办各种技能大赛,借以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汽车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关键是要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人才优势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并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和发挥融入到海外经营的过程中,在全球竞争中抢占战略制高点。否则,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使今天靠本土市场和低成本换来所谓的国际化,明天也必然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被淘汰。
政策扶持不可少
专家指出,国际贸易壁垒对我国汽车业国际化道路的影响不容忽视。首先,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多都有对当地汽车企业进行保护的相关政策,当国外汽车企业进入时,普遍都会遭遇政策阻力。其次,跨国汽车企业往往通过大规模直接投资的方式控制和垄断市场,这将对我国汽车的生产、消费、贸易和产业结构等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严重的甚至影响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从而对我国的经济自主权形成一定的冲击。
对此,专家呼吁,我国政府也应该在我国汽车业国际化的道路上给予更大的支持。首先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我国汽车企业给予类似发达国家所采用的国际保护政策、产品保护政策和出口推进政策等政策支持,同时通过外交、政治、经济和国际立法等手段将其纳入国与国合作与竞争的双边关系或多边关系之中,以便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只有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汽车业的国际化道路才能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