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和厦工集团的收购谈判进入白热化,除了价格上的讨价还价之外,最大的障碍是,卡特彼勒坚持限制厦工以原有品牌出口,而中方则希望保留自己的品牌。
国际大鳄掀起并购狂潮
据专家介绍,上世纪90年代,跨国并购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2%%,大大超过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15.1%的平均增长速度;收购与兼并也成为2006年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一个战略性方向。
2005年10月,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工集团,被美国凯雷投资集团收购了85%%股权。而凯雷的竞争对手卡特彼勒的计划更为庞大。包括厦工、广西柳工、河北宣工、潍柴动力等在内的中国机械制造业龙头,几乎都被其纳入并购对象,且“游戏规则”都要由卡特彼勒制定。
价值链低端危机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认为,一旦卡特彼勒成功并购厦工集团,就基本上确立了它在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垄断地位。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指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机械制造业,其目的不仅仅是占领中国市场,而是要从根本上消除未来中国企业与之一争高低的可能。”
现阶段,“必须控股”、“对方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收益率必须超过15%%”这3点,已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收购活动的基本要求。在这样的条款下完成并购,核心部分、关键领域、高附加值部分如被外资控制,行业发展就会出现“外大内空”的危险景象。在国际分工中,我国装备制造业,就有被死死钉在价值链低端的危险。
国内企业的两难抉择
事实上,品牌之争已成为中外巨鳄争论的焦点。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管益忻教授指出:“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品牌的竞争。外资的产业布局,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反本土化。”
面对外资的疯狂进攻,国内企业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大量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另一方面,随着外资的不断进入,特别是在跨国巨头欲主导国内产业的形势下,国内企业的优势并不能长期保持,将形成技术研究缺失又无后续支持的恶性循环。
专家建议,对于外资并购,我国政府也应按照WTO的非歧视原则,尽快出台有关规定,防止恶意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