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3.6亿燃油车保有量看似庞大,却难掩润滑油经销商毛利腰斩的残酷现实——价格比10年前便宜不止一半,卖2000万仅相当于昔日1000万的收益。新能源车崛起、出行减少、消费降级、信息透明化如四重冰山压向行业 —— 这不是行业萎缩,而是市场在倒逼经销商跳出 “卖油” 的单一思维。达尔文早已揭示真相:能存活下来的不是最强壮的物种,而是对变化反应最快的物种。
先拆困境的本质:不是需求消失,是价值稀释。汽油价高、公共交通发展确实让私人车出行减少,但 4000 万新能源汽车中占比极高的出租车;3.6 亿燃油车里,车龄超 5 年的老车占比超 60%,发动机磨损更需要专业润滑保护,这些都是被忽视的“刚需场景”。至于“价格比 10 年前便宜一半”,根源不是市场变小,而是经销商仍在拼“产品差价”,却没看到车主真正的痛点:90 后房贷压力下,要的是“花 100 元省 500 元维修费” 的确定性,不是“便宜 50 元 的模糊优惠。
破局的方法论,藏在三个“转向 里。
其一,客群深耕:从“广撒网”到“深挖井”。放弃无效客户,聚焦商用车队、政府单位等优质客户;为高端车主提供上门换油、油液检测等增值服务,提升毛利率。新能源汽车的电机轴承、齿轮箱需要专用润滑脂,这是 4000 万台车撑起的新赛道,比死守传统机油更有前景。
其二,从 “怕透明” 转向 “用透明”。新媒体的普及让价格透明,但也能让专业度放大 —— 拍一条 “10 年车该用 5W-40 还是 0W-30”的科普视频,比降价促销更能打动车主;把“换油后延长发动机寿命 20%”的效果数据化,比“正品保障”的空口号更有说服力。外行能靠“不修车”博眼球,内行更该靠“会保养”立口碑。
其三,从 “拼价格”转向 “拼用户粘性”。90 后消费能力低,但对“长期划算”更敏感:推出“3 次保养套餐 + 发动机质保延长 1 年”,用确定性服务锁定客户;建立车主档案,根据车龄提醒 “冬季换油注意事项”,比临时降价更能留住人心。
未来图景:黑暗森林中的星光
虽然燃油车市场见顶,但存量市场的“精细化耕作”才刚开启:
3.6亿燃油车仍需保养,且车龄老化带来维修需求上升;
4000万新能源车需要专属冷却液、齿轮油、电池包维护;
经济越差,车主越倾向“修旧而非换新”,反而带来机会。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最黑暗的时刻,往往意味着黎明最近。
达尔文也会赞同的生存法则
环境从不关心谁被淘汰,只奖励那些主动适应的物种。与其抱怨价格透明,不如用服务重建信任;与其恐惧新能源,不如学习拥抱变化;与其困守旧模式,不如主动进化新基因。
这个世界永远奖励那些在寒冬中主动穿上棉袄、点起火把的人——因为真正的进化,从来始于绝境处的转身。
在线调查:经销商生存现状与转型方向
您当前最大的经营压力来自?(多选)
□ 价格透明 □ 新能源冲击 □ 账期压力 □ 人才流失 □ 厂家政策
您认为最有效的转型方向是?(多选)
□ 聚焦优质客户 □ 增加服务收入 □ 代理差异化产品 □ 区域联盟 □ 数字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