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化工巨头撤退,中国石化出手收购!

 2025-07-12  润滑油信息网
近日,日本化工巨头三井化学宣布,将转让上海中石化三井化工有限公司(SSMC)50%的股权。接收方是中国石化旗下上海高桥石化。这笔交易将于当年10月完成。届时,SSMC将成为上海高桥石化的全资子公司。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化工行业的广泛关注。因为...

  近日,日本化工巨头三井化学宣布,将转让上海中石化三井化工有限公司(SSMC)50%的股权。接收方是中国石化旗下上海高桥石化。

  这笔交易将于当年10月完成。届时,SSMC将成为上海高桥石化的全资子公司。

  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化工行业的广泛关注。因为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股权转让,背后是石油化工行业的剧变,跨国化工企业正在调整战略。

640 (95).jpg

  巨头退出:止损

  天眼查显示,上海中石化三井化工(SSMC)是一家中日对半持股的合资企业,日方是日本三井化学,中方原本是“中国石化”,2016年改由其子公司上海高桥石化接手。公司2006年成立,主打苯酚、丙酮和双酚A,目前双酚A产能12万吨/年,二期装置可年产25万吨苯酚、15万吨丙酮。

  然而,这家老牌工厂已连续两年亏损,2024财年赤字高达106亿日元。三井化学把原因归结为中国区产能井喷——2025年中国苯酚总产能预计冲破800万吨,供给过剩把华东现货价从1.2万元/吨直接砸到6500元/吨,全行业跌破成本线。

  在此背景下,三井化学正在“瘦身”基础化工:

  • 2023年出售新加坡苯酚子公司全部股份;

  • 2024年决定2026年前关闭千叶19万吨/年苯酚装置;

  • 最近又启动拆分石化及绿色材料业务的前期工作。

  三井化学表示,这些动作是为了腾挪资源,集中精力做高附加值产品——比如长期供应全球知名镜片厂商的高折射率镜片单体。未来,基础化工板块收缩、高端材料加码的趋势还将延续。

  可以预见,三井化学未来可能会进一步聚焦此类高附加值业务,以应对行业挑战。

  从合资到自主

  SSMC的诞生,本身就是中国石化深度布局的结果。

  本世纪初,中国经济驶入快车道,工业化与城市化叠加,汽车、电子、纺织等行业爆发式增长,对石化基础原料的需求水涨船高。苯酚、丙酮、双酚A正是其中的“三驾马车”——苯酚衍生出酚醛树脂、双酚A,进而制成日用品、家电、汽车配件;丙酮则是溶剂、塑料助剂、农药的关键前体。

  然而2006年前后,国内能生产这三样产品的企业屈指可数——燕山、高桥、吉林、哈华宇四家加起来的体量,既小且旧,技术落后国际水平整整一代。结果,苯酚、丙酮进口依存度双双超过40%,双酚A更是高达八成以上。巨大的缺口,让“尽快国产化”成为行业共识,SSMC由此落地。

  十八年过去,中国产能已不可同日而语:2024年苯酚681万吨、丙酮330万吨、双酚A601万吨,苯酚/丙酮基本实现自给,双酚A也在2026年前后告别进口依赖。

  但“大”不等于“强”。很长一段时间里,SSMC的核心工艺和催化剂牢牢攥在科思创、陶氏、三井手里,专利费年年过亿。真正的转折出现在2023年——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双酚A催化剂”一次把成本砍掉六成,每年省下上亿元专利支出,也让SSMC彻底摆脱了对日本催化剂的依赖,完成技术闭环。

  如今,高桥石化与SSMC相距仅10公里:前者管纯苯供应,后者向下游做苯酚/丙酮/双酚A,产业链无缝对接,物流成本几乎归零。这次股权调整,既是中石化“补链、延链、强链”的落子,也让SSMC在产能过剩的周期里,凭成本和技术双重优势,守住了一席之地。

  化工新变局

  三井化学的撤退,底层逻辑还在于全球化工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

  近年来,中国石油化工产能迎来爆发式增长,如今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炼油国和乙烯生产国。

  这一产能飞跃不仅推动亚太地区跃升为全球炼化产业的核心区域,更凭借低价乙烯衍生物的出口激增,对北美、欧洲等传统化工市场形成强烈冲击。

  最直接的体现是,近两年国外巨头频繁关闭化工装置。比如,埃克森美孚位于法国的乙烯裂解装置仅42.5万吨/年,无法通过规模效应分摊成本,已于近日关闭。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化工的崛起并非仅靠产能规模,技术突破同样可圈可点。

  像独山子石化攻克茂金属聚烯烃催化剂,打破国外巨头长达30年的垄断;华特气体的高纯光刻气成功打入ASML供应链,撕开电子化学品的封锁线;MTO催化剂突破德国鲁奇、壳牌的技术壁垒,使宝丰煤制烯烃成本降低30%。

  这些国产替代成果如星火燎原,在化工各领域持续扩散,既彰显了中国化工企业的技术实力与创新活力,也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推动中国在全球石油化工领域的地位不断攀升。

  不过,即便取得如此成就,中国化工行业在高端领域仍面临不少卡脖子难题:POE弹性体自给率不足20%,万华化学一期工程投产,仍在持续攻关;特高压绝缘用的电工聚丙烯100%依赖进口,中国石化联合攻关组正聚力突破...

  这些未竟之战是中国化工从“大”到“强”必须跨越的关卡。

  未来,当这些卡脖子难题也像双酚A催化剂一样被接连攻破的时候,我国的化工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的质变升级,在全球化工产业竞争中占据更核心的位置。


(来源:华夏油汽)
    Tags: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润滑油信息网微信公众号(sinolub)
润滑油信息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审核通过可见)

评论记录:

暂无评论——欢迎您的点评!
声明:凡标明“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润滑油信息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润滑油信息网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Copyright © 2005-2025 Sinol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