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权威人士:国五标准大规模普及仍需10年

 2016-08-20  润滑油信息网
国家第五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即“国五标准”,国五标准排放控制水平相当于欧洲正在实施的第5阶段排放标准。欧盟已经从2009年起开始执行,其对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悬浮粒子等机动车排放物的限制更为严苛。从...

  国家第五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即“国五标准”,国五标准排放控制水平相当于欧洲正在实施的第5阶段排放标准。欧盟已经从2009年起开始执行,其对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悬浮粒子等机动车排放物的限制更为严苛。从国Ⅰ提至国Ⅳ,每提高一次标准,单车污染减少30%至50%。按照国家规定,“国五标准”,即国家第五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将于2017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实施。

  近日,兰州市宣布于2016年11月1日起,在甘肃省范围内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油,以降低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兰州也成为西部地区率先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油的城市之一。据了解,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及广东部分城市此前已经开始执行国五标准。2016年4月1日起,京津冀三地所有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轻型汽油车、轻型柴油客车、重型柴油车(仅公交、环卫、邮政用途),须符合机动车排放“国Ⅴ”标准。

  LubTop2016总评榜荣誉导师、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梁兴雨接受润滑油第一门户中国润滑油信息网(www.sinolub.com)专访时表示,尽管国五标准排放限制更为严苛,对润滑油的级别要求更高,但是受到汽车淘汰速度较慢的影响,国五标准要在全国大规模普及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因此,在未来10年内,高级别和低级别的润滑油产品在市场上共存的现象还将继续。

LubTop2016总评榜荣誉导师、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梁兴雨

  国五标准大规模普及仍需10年

  据中国润滑油信息网获悉,国五排放标准相比国四排放标准,氮氧化物(NOx)排放降低了28%,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HC NOx)总和指标降低了23%,而对于柴油车的颗粒物浓度(PM)降低了82%。此外,新增了颗粒物粒子数量(PN),主要针对柴油车的检测。

  梁教授表示,作为汽车后市场中最直接也最重要的领域,车用润滑油市场势必也会跟随国五标准掀起新一轮的变革。目前中国润滑油市场主流的汽机油SJ级别,柴机油CH-4级别将不能满足国五标准的要求,更高级别的合成类润滑油将取代主流的矿物润滑油,以对发动机更好的保护,更长久的换油周期,更环保的排放满足国五标准。以汽机油为例,相较于SJ、SM级别,SN级别润滑油能更好地实现活塞清洁、高温沉积与低温油泥控制性能,同时,油品中硫、磷元素的减少将其对尾气处理系统中的催化剂影响减到最低,使汽车排放更为清洁。

  梁教授认为,尽管国五标准对润滑油要求更高,但在未来十年内,高级别和低级别的润滑油产品在市场并存的现象还将继续,“目前市场上在运行的车型比较多,有国五的车、国三国四的车、甚至是国一国二的车,就天津等东部沿海城市来说,目前国一国二标准的黄标车基本被淘汰了,国三国四的绿标车还没有被强制淘汰。因为许多绿标车是在2005年后生产的,以一辆车十五年的生命周期来计算,低端市场仍然有不少需求,因此汽修厂和4S本身还会继续提供低级别的润滑油产品。”

  润滑油企业并不能因此掉以轻心,而是应该利用这十年的时间差不断升级产品和深耕市场。梁教授强调,在润滑油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国五标准全面实施之后,随着国一至国四标准的汽车逐渐被淘汰,一些缺乏以质量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可能也会面临惨遭淘汰的命运。

  “合理润滑、绿色发展”成行业亟待解决问题

  梁教授提醒,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道路行驶车辆,我们还要注意许多非道路行驶的发动机也在使用润滑油,“虽然目前车用的燃油和排放标准已经提升到国五甚至更高的标准,但是大部分非道路发动机的使用要求还是比较低的,例如一些农用机械和工程机械的排放标准很低与汽车相比甚至落后了十年。”

  2015年,梁教授带领自己的调研团队在上海等多个沿海港口调研船舶发动机的排放情况。数据显示,一辆大型船舶发动机所排放出来尾气的污染相当于50万轿车所排放尾气的污染,以上海为例,有很多船会通过黄浦江路过上海,船舶对上海空气污染的贡献度大概在30%以上。庞大的数字让参与调研组的工作人员大吃一惊。

  未来几年内,“合理润滑、绿色发展”都将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梁教授建议,要真正做到节能减排,需要的是整个润滑油行业的协同发展。不仅仅是车用润滑油的指标,农用、工程机械、船舶等其他润滑油的标准和指标也需要共同推进,后期监督也需要从严从紧。“我相信随着大家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环保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有责任心的润滑油企业会调整发展战略,引领整个行业和消费者调整润滑理念和润滑方式,从而实现真正的绿色润滑!”
 

  本文系中国润滑油信息网(www.sinolub.com)原创作品,若需转载务必以超链接的形式注明出处,转载时严禁任何有悖原文的文字修改;本网有权对所有侵权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来源:本站)
    Tags: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润滑油信息网微信公众号(sinolub)
润滑油信息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审核通过可见)

评论记录:

暂无评论——欢迎您的点评!
声明:凡标明“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润滑油信息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润滑油信息网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Copyright © 2005-2025 Sinol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