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0年内,发动机油最重要的发展目标将是帮助汽车制造商“实现某些难度极高的强制性要求,在2016年2月于伦敦举办的ICIS世界基础油与润滑油大会上,他发表了对未来二十年内汽车润滑油前景的预测。他表示,未来改变润滑油使用的主要因素有汽车的销量、法规、硬件、终端用户,以及润滑油自身的发展。
汽车销量
未来五年内,汽车销量的增加将带动润滑油的销量,其中亚洲市场将成为领头羊。他援引的多项统计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汽车销量为7500万辆(图1),其中最主要的贡献来自于中国市场。而到2020年,该数字将跃升至8700万辆。
未来5年内汽车的拥有方式将基本保持不变,但如果展望至未来10年或更远,情况则会变得大为不同。到2030年时,汽车的拥有方式将构建于“出行服务”的基础上,也就是一种“基于车辆使用的共享汽车经济。
未来五年内,新车型所使用的润滑油将继续以低粘化方向为主,因为所有OEM都开始建议使用高温高剪(HTHS)粘度较低的SAE 0W-XX机油。不断下降的高温高剪粘度要求“可能成为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McCabe表示。
甚至在重型车领域,市场上都将很快出现第一批低高温高剪机油。“这真是一场巨变,”他补充道。“我们不仅不能牺牲发动机的耐久性,还必须提供优异的排放性能,此外还要不断提高效率,”
目前的润滑油是通用的,但McCabe预计,20年后的润滑油将成为动力系统研发的组成部分,因此相对某个系统的针对性更高,而通用性则会降低。车主和车队运营机构将会清晰地感知到润滑油的性能优势,如此一来,高价值润滑油便会成为市场的宠儿。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润滑油行业必须集合多方智慧,“行业中的每个学科领域都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打造出符合未来市场需要的润滑油产品。”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润滑油消费国,年消耗量近400万吨。在中国润滑油市场上,经过多年的角逐,竞争格局已日趋形成。我国高端车用润滑油市场大部分被国外知名品牌占据,国内企业主要占领中档油品市场,大多数地方和民营企业依靠中、低档油品市场得以生存。
从国内润滑油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我们已经拥有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润滑油企业,但是国内润滑油企业中还有一些非专业化生产的小规模企业,他们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完成高端润滑油产品的生产,所以其产品多集中于中低档范围。润滑油消费量为2002年375万吨、2003年390万吨,2004年突破400万吨。我国汽车高端用油占润滑油市场份额的20%以上,其中78%是国外品牌,如壳牌、美孚等,而车用润滑油80%的利润又来自高端市场,并且在今后3~5年,汽车高端用油每年的增长速度将达到5%。2005年,高端用油将占到车用润滑油的48%左右。在整个国内润滑油市场上,国产品牌占据销售量85%的份额,但利润却只占高端市场的22%。因此,高端润滑油市场将成为未来润滑油行业竞争的焦点。
我国是润滑油进口和消费大国,2003年,我国共进口润滑油153235.687吨,2004年我国润滑油进口数量继续平稳增长,达189205.101吨,较上年上升23.47%,2005年1-12月份中国共进口各类润滑油183,409吨,较2004年小幅下降3.06%。2006年1-4月累计出口润滑油21313.714吨,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585.786吨,增幅达27.41%。
世界经济的增长将继续提高润滑油消费量,但最快速的增长将会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和巴西会是高增长的区域。机动车、船只和制造业的迅速增长将会在工业化经济方面保持润滑油消费量的增加。在润滑油消费较多的发达国家,润滑油需求将不会有明显的增长,而将主要在润滑油的性能增强、换油周期延长方面产生商机。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2003年中国润滑油消费量达40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300亿人民币,首次超过俄罗斯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润滑油消费国。中国车用润滑油需求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未来润滑油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降低润滑系统成本,通过设备制造厂或设备使用者延长换油期;二是通过设备长寿命运行使操作费用大大减少。润滑油产品将呈现如下特点:(1)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的合成润滑油将逐步取代矿物油;(2)新的添加剂将不断出现;(3)基于钠米技术的添加剂将受到广泛的重视。
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未来润滑油市场将有以下发展趋势:高端润滑油市场的份额将进一步扩大;国产品牌润滑油将掀起树立品牌的热潮,比如目前国内的三家主要润滑油企业:中石油、中石化、统一的形象已经初步建立;国内的润滑油市场将逐步采取连锁经营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