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粘度基础油供需前景展望

 2016-06-21  润滑油信息网
原设备制造商希望发动机机油粘度更低同时具有较低的挥发性,以减少排放,并提供更好的燃油经济性。这让如今意愿参与到SAE J-300低粘度发动机油的润滑油生产商面临真正的困境,因为这些润滑油需要采用粘度指数范围在115到120之间的基础油,并满...

  原设备制造商希望发动机机油粘度更低同时具有较低的挥发性,以减少排放,并提供更好的燃油经济性。这让如今意愿参与到SAE J-300低粘度发动机油的润滑油生产商面临真正的困境,因为这些润滑油需要采用粘度指数范围在115到120之间的基础油,并满足严格的挥发性和粘度要求。

  如果炼油厂想在顶级的0W级别机油市场和5W级别机油市场有所作为,那么他们至少要生产115到120粘度指数的产品,未来还可能需要生产125到130粘度指数。遗憾的是,大多数炼油厂并不能生产这个粘度指数的基础油产品。

  三大特性

  目前市场上产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大特性方面,即运动粘度、挥发性和粘度指数。SAE J-300低粘度发动机机油所使用的基础油的主要衡量指标包括:约为4厘泊的运动粘度、低温CCS(冷起动模拟器)的粘度和倾点。此外,现在高端低SAE等级发动机油所需的是在350摄氏度下Noack挥发性为15%(甚至是13%)的4厘泊基础油。

  三大特性密切相关。炼油厂的粘度指数会告诉人们一个给定粘度的挥发性。因此炼油厂通过测量粘度指数以获知另外两项指标参数。

  通常说来,同等粘度下,粘度指数越高,挥发性越好。粘度指数越高,低温CCS(冷起动模拟器)的粘度也越低。因此,要满足如今高端润滑油挥发性和粘度的要求,粘度指数就要达到115到120(其中120粘度指数基础油被认定为API Ⅲ类基础油)。目前能够生产高于130粘度指数基础油的炼油厂很少,这是非正式的Ⅲ类级别的基础油。然而,正如上面提到的,由于加工工艺或原料的限制,大多数的基础油工厂无法生产这一级别的基础油。

  市场状况

  目前全球能够生产Ⅲ类及以上基础油的炼油企业屈指可数。全球主要供应商生产的高品质基础油的区别主要在粘度指数、Noack挥发性和倾点三个方面。如今,原始设备制造商希望发动机机油粘度更低,同时具有同等或更低的挥发性、更低的CCS粘度和更高的高温高剪切粘度。

  粘度指数为120到122的基础油可能无法满足最新引入的SAE J-300发动机机油等级以及下一代的Noack挥发性的标准。因此,未来高端发动机机油的生产也许需要粘度超130的基础油。Ⅲ类+粘度指数等级基础油可能是必需的,这种状况如果不出现在这个周期,那么也会是在下一周期,主要是为了满足高端机油产品的要求。

  这就出现了两方面问题。一是基础油炼油商如何生产出更高粘度的基础油以满足更低粘度和更低挥发性的要求?二是Ⅲ类及以上基础油的新产能将来自哪里?

  产能限制

  大多数石蜡基础油的粘度在95到100之间是有原因的。例如,如果不通过产量大幅损失和提高生产投入的办法,生产Ⅰ类基础油的生产工序就无法生产更高粘度级别的基础油。由于美国炼油厂传统的原油加工工序和燃料生产的限制,在目前的粘度水平上,美国市场Ⅱ类基础油的产能升级受到了约束。在中东和亚洲,Ⅱ类基础油可以提高到Ⅲ类水平,但前提是降低产量。同样地,Ⅲ类基础油提高到Ⅲ类+水平,也需要以降低收益率为前提。

  回顾基础油粘度指数可以得到切实提高的地区,因为上述原料的限制,排除了北美洲的Ⅱ类和Ⅲ类基础油炼厂。在西欧和中东地区东部,由于原油跌价和炼油厂格局变化,现有Ⅲ类基础油炼厂很难提升产能,但目前的Ⅲ类基础油炼厂则通过工序调整就可以升级到Ⅲ类+。

  在亚太地区(中国除外),Ⅱ类和Ⅲ类基础油炼油厂理论上都可以升级到所需的水平。但是,产能升级过程中要慎重考虑一个问题,就是低粘度等级机油13%的Noack挥发性要求会对炼油产能和扩能空间的影响。

  为了分析这种可能性,My Energy公司为计划生产Ⅲ+基础油的Ⅲ类基础油炼油厂开发了一个产量模型,其目标是最大化地输出粘度指数为130的4厘泊基础油。生产的精炼程度需要建立在生产标准的4厘泊基础油基础上,设定高低两种粘度等级以及产量。

  该分析是基于中东一种改进原油基准价格的假设,因为该地区可以获得几种级别的蜡原油。其他的原油基准价格都是以沙特阿拉伯轻原油价格为基础,主要在亚洲和欧洲运行。

  模型显示,4到8厘泊的原料产出的基础油总量,在中东地区下降了三分之一,而西欧和亚洲地区则下降了几近一半。工作强度提高,可以将产量再提高2-3厘泊,但生产费用也随之增加。因此,炼油商不得不提高Ⅲ类+基础油的价格,以弥补产量的损失。

(来源:润滑油情报|0)
    Tags: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润滑油信息网微信公众号(sinolub)
润滑油信息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审核通过可见)

评论记录:

暂无评论——欢迎您的点评!
声明:凡标明“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润滑油信息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润滑油信息网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Copyright © 2005-2025 Sinol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