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缘由
据道琼斯12月11日消息,由于油价下跌给壳牌业绩带来压力,壳牌的管理层正试图通过筹集现金和剥离资产来提高投资回报。壳牌已启动其所持合资企业统一润滑油公司75%股权的出售交易,预计竞标价格将在3.5亿-5亿美元之间,为潜在买家获得一家中资企业的多数股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壳牌要出售75%的统一润滑油股权,这条新闻引起了行业圈内热议,众说纷纭。作为中国访问量最大影响力最大的润滑油行业媒体,中国润滑油信息网(www.sinolub.com )一直关注事态的发展。为让业界对此事件有客观全面的了解,我们有必要倾听各方的声音。“统一”当年是如何嫁入豪门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为什么想分手?“新欢”是谁?目前市场传闻有兴趣的买家包括巴菲特、黑石集团、胜牌、中海油以及霍氏集团,统一的控股权最终花落谁家,是产业资本还是财务资本,是传闻中的巨头还是未知的大鳄黑马?我们近期将密切关注并为大家做深度分析,请拭目以待。
一、“统一”当年是如何嫁入豪门的?
统一润滑油创建于1993年。2002年,其销售额突破6亿元,在民营润滑油厂商中初崭头角。国内石油冶炼的垄断性限制了统一润滑油的高速成长。到了2005年,这种局面显得更加艰巨。年初,国际基础油油价大涨,从500美元/吨攀升到了800美元/吨。其次,拥有上游话语权的国外供应商要求现款结算,为此,统一润滑油不得不想办法每次筹集巨款,但即便如此也并不理想。“国外周期太长,且稳定供应无法保证,即便购买了基础油,通常两个月都到不了货,对销售无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5年2月,统一润滑油做出了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的战略决策,他们秘密地向业内一些企业发去了合作邀约函,“希望与拥有基础油的厂家,通过股份出让的方式,达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作为一个快速成长的本土企业,李嘉及其管理团队也为自己保留了底线,那就是必须保留统一润滑油品牌,自己控股,双方可以相互持股。当时,统一润滑油在全国拥有上千家经销商,97000多家零售商和终端用户,拥有业内最丰富的超过3000余款产品及市场份额全球排名第16位的骄人地位。这些,在李嘉看来,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筹码。
然而谈判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李嘉透露,最终进入实质性谈判的只有7家。谈判阵营两极分化,一种是拥有基础油资源的跨国石油巨头,但在品牌的保留上无法达成共识,因为统一坚持不丧失控股地位的“底线”,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另一种是根本不具备基础油条件,但手握重金觊觎统一润滑油强大品牌和渠道的其他意向合作者,虽然其同意统一控股的先决条件,不过根本不是想要的合作对象。谈判时断时续,统一润滑油却迫在眉睫。时间的拖延无疑会让这个国内车用润滑油的第一品牌黯然失色,也失去与对手讨教还价的余地,出于大局的考虑,以李嘉为首的统一管理层决定在控股权上不再矜持。在此之下,优质的备选者壳牌浮出水面,并最终被选为了合资的对象。中国市场是国际公认的重要市场,且能源需求位居全球第二位,作为跨国巨头的壳牌也一直希望能够在此方面有所突破,因此,并购本土企业就成了壳牌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壳牌与统一在润滑油领域又成互补之态。壳牌在中国有喜力、劲霸等润滑油产品,不过壳牌的润滑油主要面向国内的一线市场,重点市场并以沿海为主;二三线市场,恰是壳牌的新的业务契机。而统一润滑油重点市场就在二三线城市,且以摩托车、卡车用润滑油为主。
这桩“婚姻”而后显得非常顺利。谈判中,壳牌同意保留“统一”润滑油品牌和原有管理团队,并稳定员工队伍,双方很快达成共识。同时,壳牌还承诺,将加大对“统一”品牌的投入和研发力度,并购后将统一润滑油纳入其全球采购系统,这成为两家合资的最有力的动因。
2005年6月,壳牌与统一的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署。在经过长时间的煎熬和探路后,统一润滑油以“嫁入豪门”的方式,开始了自己新的征程。2006年9月,壳牌以“壳牌中国控股私有有限公司”购买“祥嘉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全部股份,后者拥有“北京统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和“统一石油化工(咸阳)有限公司”75%的股份。壳牌入主北京统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了合资企业壳牌统一(北京)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下称“壳牌统一”)。 据业界人士介绍,当时的统一润滑油资产价值是2个亿左右,包括北京工厂和陕西咸阳工厂。13亿这个卖价是用一个财务期间的利润乘以一个系数得来的。记得那一年中石油封罐不卖基础油,导致原料行情狂涨。所有品牌不愁销量只愁原料,统一的ERP系统里一度有高达2亿的销售订单待发货。虽然限量供货,但利润率极好。这无形中帮了霍董事长大忙,让统一卖到了好价格。霍振祥董事长成为民营润滑油行业第一人。据说这段传奇在一本叫做《朴行千里》的传记里面有详细记载。卖价的关键显然不是资产,是盈利能力。(更多精彩,明天继续)
本文系中国润滑油信息网(www.sinolub.com)原创作品,若需转载务必以超链接的形式注明出处,转载时严禁任何有悖原文的文字修改;本网有权对所有侵权行为进行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