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耗 润滑经济可催生我国GDP再增5万亿

 2016-03-21  润滑油信息网
自哥本哈根峰会召开以来,“节能环保”已经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摩擦与摩损问题无处不在,应用先进润滑技术是最简单、快捷解决摩擦摩损问题即能源环保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如果在全国全面推广应用先进润滑技术,节约能耗的价值总额相当于我国GDP再...

  自哥本哈根峰会召开以来,“节能环保”已经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摩擦与摩损问题无处不在,应用先进润滑技术是最简单、快捷解决摩擦摩损问题即能源环保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如果在全国全面推广应用先进润滑技术,节约能耗的价值总额相当于我国GDP再增加5万亿。因此,先进润滑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是促进国家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巨大。

  研究发现,应用先进润滑技术可直接节能5-15%,然而更重要的是它产生的综合效益是其直接节能效益的100倍以上。国际权威机构测算:世界一次性能源的30-50%消耗在摩擦损失上,机械设备损坏和失效约80%是摩擦摩损造成的,而且50%以上的机械装备的恶性事故都是起因于润滑失效造成的过度磨损。中国工程院《摩擦学科学及工程应用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2006年我国工业领域因摩擦磨损造成的损失约9,500亿元人民币。据我国海关统计,2008年全年进口原油(72.56,-0.33,-0.45%)17888万吨,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达到49.8%。2008年汽车销售量为938.05万辆,汽车保有总量达到6467万辆。由汽车消耗的燃料占我国燃料消耗总量的40%左右,应用先进润滑技术可以节约汽油500万吨,载货车可节约近900万吨的柴油,占我国燃料消耗总量的10%左右。报告称,欧美发达国家因摩擦磨损造成的损失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7%”。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比较粗旷,资源浪费严重,节约的潜力远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

  专家指出“极压抗磨”性能的突破,是润滑技术突破的单元技术核心,这将是润滑技术的一次革命,润滑产品的主要使用性能和内涵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先进润滑技术将在未来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国科学家依据摩擦学理论,将纳米金属粒子预处理后与多种助剂按规定工艺成功生成无机有机纳米复合物抗磨新材料,密度接近基础油,亲油性提高,所配制的润滑油不发生纳米颗粒团聚和沉淀。在金属摩擦作用下,带负电荷的烃类分子和金属表面正电荷相互吸引,形成有机无机纳米复合物保护膜,这种保护膜具有抗极压性能高,减摩、抗磨性能优异的特点,完全可以满足现代机械设备在低粘度润滑条件下对耐冲击性重负荷、高承载力条件的要求。与传统润滑技术相比,更高负荷条件下可以大大降低润滑油粘度,降低重负荷、高承载设备对润滑油粘度形成厚油膜来提高承载负荷的依赖,减少流体动力损失,避免边界润滑的发生;同时可以改变机械设备设计理念,大大降低设备体积和重量。该技术解决了金属纳米抗磨材料在流体润滑产品中易团聚、沉淀、不能更好地发挥“极压抗磨”作用两项世界难题。整体技术水平国际先进。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王常清认为,“高效节能纳米抗磨剂”先进润滑技术应用广泛、使用简单、技术成熟、高效节能、综合经济效益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技术的研发成功,是解决摩擦磨损问题的核心技术突破,是节能减排共性核心单元技术的突破,也是循环经济发展共性核心单元技术的突破。应用推广先进润滑技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深远,不仅节约大量资源,而且可以改变管理理念,改变企业、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甚至对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经权威测试和首钢矿业公司等企业实践证明,在高耗能行业、运输、机械制造和机械应用领域,应用劲力宝“高效节能纳米抗磨剂”先进润滑技术,可直接节能10%以上,而直接节能效益仅是其综合经济效益的1/50-1/100。它除了减少摩擦动力损失、降低润滑油粘度、减少流体动力损失直接节省能源外,还可减少机械磨损、延长设备寿命、提高机械动力、减少维修管理成本、提高承载负荷、提高效率、减小设备体积、减少再生产对能源资源的浪费核污染排放、以及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促进等效益。在一般工业企业采用该技术实现直接节能1%,就可实现相当于企业利润10%的综合效益。按照该方法测算,在目前我国能源和资源消耗水平条件下,如果在全国全面推广该技术,我国GDP总值再增加5万亿不是梦想。

(来源:本站)
    Tags: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润滑油信息网微信公众号(sinolub)
润滑油信息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审核通过可见)

评论记录:

暂无评论——欢迎您的点评!
声明:凡标明“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润滑油信息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润滑油信息网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Copyright © 2005-2025 Sinol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